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直屬各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和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建設的意見》(浙政辦發〔2020〕71號)精神,經市政府同意,就加快推進衢州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和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氣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定位,加快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為衢州全力打造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四省邊際中心城市貢獻氣象力量。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現代化氣象體系,實現氣象監測基本無盲區,暴雨預報顆粒度細化到鄉鎮(街道),突發強天氣有效預警時間平均提高到60分鐘左右,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95%,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不低于92分,形成一批具有衢州特質的氣象工作標志性成果,氣象社會治理能力、生態氣象保障水平等達到全省先進水平,氣象現代化整體能力同步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氣象災害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水平。優化觀測站網布局,加密自動氣象站點,填補高山、湖面和低空垂直探測盲區,站點平均間距縮小到5公里,基本實現災害高發易發區行政村全覆蓋。發展智能觀測、協同觀測,加快縣域天氣雷達組網建設,增建X波段雷達和風廓線雷達,全市域加入全省立體化氣象雷達協同監測網,充分利用衛星、雷達和微波等技術,著力提高強對流、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強化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技術研發與應用,探索開展氣象風險預警和影響預報,大力提高預報預警精準度。
(二)健全網格化防災減災體系。逐級壓實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充分發揮氣象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綜合防災減災和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推進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成果在基層防災減災工作中應用,健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服務,推進配套響應機制建設,促進災害性天氣快速高效響應。推進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健全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加強預警信息傳播管理,提升預警信息及時性和精準度,建立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叫應”機制。
(三)實施鄉村振興為農氣象保障行動。構建柑桔、胡柚、茶葉、獼猴桃、山茶油等優勢農產品氣象服務聯盟,建立涉農服務部門聯合會商機制。拓展優質農產品氣候品質評估,爭創國字號“氣候好產品”。推進氣候區劃在農業布局和結構優化中的應用。建成6個以上省級氣象服務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點,推進常山縣、龍游縣等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示范縣建設。加強主要農業病蟲害氣象條件研究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影響預報、風險預估等服務,提升糧食安全氣象服務水平。優化氣象災害風險指數保險,推進氣象災害巨災保險發展。
(四)深化生態氣象服務工作。健全生態氣象監測服務體系,建設龍游農田生態氣象功能站和錢江源生態氣象綜合站,增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的氣象監測能力。加強森林火點、秸稈焚燒等氣象遙感監測應用,完善氣象與生態環境部門的聯合監測、會商和預報預警機制,開展大氣環境容量、污染天氣成因等機理研究??茖W開發利用生態氣候資源,深化清新空氣行動,打造氣候宜居、氣候康養、避暑勝地等特色氣候品牌,推動生態氣候資源的價值轉換。
(五)實施云水資源開發“耕云”計劃。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網建設,提高空中云水資源動態監測能力。升級更新人工影響作業裝備,加強人工影響作業建設,開展標準化作業點和樣板區建設,增強立體化、全天候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做好重大領域、重大應急保障服務。
(六)加強“智慧城市”氣象保障。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氣象數據的融合創新。探索基于位置和場景的交通、健康、運動等精細化智慧氣象服務。加強城市熱島、通風廊道、海綿城市、城市內澇、供電供水供氣等城市氣象服務保障。建設移動應急監測設施,提升重大活動、賽事和應急事件服務能力。推進公路、鐵路、航空、江河港聯運等交通氣象觀測和智能感知系統建設,增加能源資源、醫療衛生、商貿物流、金融保險、建筑工程等領域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供給。
(七)完善公眾氣象服務體系。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智慧生活氣象保障支撐能力。推進精準便捷的智慧氣象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產品多元的分眾化氣象服務業務,進一步豐富氣象服務產品種類,創新服務內容。建立全媒體融合發展的氣象信息傳播體系,提高氣象服務的覆蓋面和滿意度。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衢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推進氣象科普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推進國家(?。┘墯庀罂破战逃亟ㄔO。
(八)提升氣象社會治理能力。完善氣象法規政策體系,制定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防災減災、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等配套制度。持續深化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化鄉鎮、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等創建。建設氣象安全智慧監管一張網,推進智慧監管及配套機制建設。實施防雷安全專項整治,完善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自治的防雷安全責任體系。全面落實鄉鎮(街道)氣象安全屬地監管職責。加強探測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依法落實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避免影響氣象探測環境行政審批。各縣(市、區)政府要完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并納入當地城市總體規劃,財政、發展改革、資源規劃、林業等部門要切實保障氣象探測環境改善涉及的資金、土地、林地的落實。
(九)強化氣象科技人才支撐能力。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氣象科技創新和現代化建設。加強氣象核心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應用,促進氣象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氣象科技創新平臺,深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衢州暴雨和強對流觀測與預報研究試驗基地建設,創建錢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研究專家工作站。加大氣象科技人才引進力度,氣象人才同等享受市、縣高層次人才待遇。建立高水平、創新型氣象專家智庫,將氣象人才納入各類人才工程和人才培養計劃。在綜合研究、科研立項、教育培訓中,加強對氣象科技人才的培養,有效打造氣象人才高地、爭創發展優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政府要認真研究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要求,強化督查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加強規劃引領。各縣(市、區)政府要將氣象事業發展相關要求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使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與應急管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軍地協作等工作有機銜接。
(三)加強政策支持。各縣(市、區)政府要認真落實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銜接各項改革。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資金保障力度,將發展氣象事業所需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建立氣象領域地方財政保障機制。
衢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7月20日
(此件公開發布)